2014年09月04日

哦,我的遙遠的張良洞



潁水三翻,逶迤東去,越過禹州故城東關裏許,突兀地向南劃了一個漂亮的弧線,堆起偌大的一個河灘,狀如月牙,於是便有了一個美麗的名字——月牙灘。

月牙灘是兒時的天堂呢。

曾記否?青蔥的紫穗槐叢中捉迷藏,驚得成群的驗窗長翅膀黑蝴蝶頭頂亂舞;曾記否?密密的柳樹林裏“過家家”,懵懂少年的“愛情”別有一番滋味在心頭;月牙灘上打豬草,潁河水中摸魚蝦,懸崖峭壁摘酸棗,石頭縫裏掏螃蟹……那一幕幕銘刻心扉的記憶,隨著歲月的流逝,愈來愈鮮活難忘了。

月牙灘對岸陡峭的崖壁之上,一字排開矗立著三座古舊的亭子,這兒便是張良洞了。我的家鄉便與張良洞隔河相望。

兒時記憶裏的張良洞,那可是既神秘又好玩兒的地方呢。尤其是夏季的夜晚,圍坐在村中那棵猶如華蓋一般的老皂角樹下青石板的周圍,聽村中一肚子“瞎話兒”的白鬍子老頭,講述“張良撿鞋得兵書”的故事,對張良洞便肅然起敬了。

於是,第二天午後放學,顧不得吃飯,便和小夥伴們像一群歡快的小鳥一樣飛向月牙灘,跑到潁水岸邊,脫得赤條條的,撲騰撲騰就跳進清澈見底的河中,鳧水遊到對岸,沿著陡峭的石壁向上攀爬。

石壁的縫隙裏長滿了灌木叢,有野酸棗樹,有野枸桃樹,還有絨花樹。從張良洞對岸望過去,峭壁之上簡直就是百果園、花果山。紅的、青的、紫的、白的野酸棗綴滿了枝頭;野枸桃鮮紅欲滴,毛茸茸的,看了讓人直流口水。緋紅的絨花宛如蒲公英一樣,清風一吹,漫天飄舞,就像一枚枚小小的、紅紅的降落傘一樣,在河谷裏飛揚。

騎在滿身荊棘的酸棗樹上,摘一顆紫紅的野酸棗填進嘴裏,霎時就酸到了牙根裏,隨後便是甘貽的酸甜流進心間。時至今日,沒有那一種水果或者野果,能和當年的野酸棗相媲美了。

吃飽了,玩兒夠了,就攀越到崖壁頂上,撥開密密的城野醫生灌木叢,進了神秘莫測的張良洞。洞裏的空間其實很小,彌漫著潮濕的、發黴的氣息。四壁空蕩蕩的,既沒有塑像壁畫,也找不到神奇的“寶藏”,年少的心未免有一些失落。

及至長大成人之後,讀過史書,才對張良洞和張良有了一些瞭解。

張良洞為禹州舊時著名八景之一,名曰“東裏春遊”,自古以來就是達官貴人、文人雅士郊遊懷古的好去處。

據傳,張良洞是漢留侯張良早年讀書(或隱退求道)的洞穴,建在禹州故城東關外潁河岸邊的懸崖峭壁之上。其成洞有兩說:一說是金哀宗正大四年(西元1227),禹民為紀念張良,在所謂原洞的基礎上鑿壁成洞;一說是明代知州徐善明自州西南,把老子殿堂改建於潁河之濱,鑿岸為洞,名曰:張良洞。

張良洞,地處幽靜清雅之地,俯臨潺潺潁水,遠覽三峰曉晴。清康熙年間,禹州知州劉國儒增拓張良恩師黃石公洞和砦仙洞。三洞並列開鑿在面臨潁河的石壁上,前留拜謁通道,臨潁築有護壁,洞口由青磚漿砌,門額上書“張良洞”三個大字。洞內設有祭壇、神塑。

由於張良洞曾為清初兵備沈荃修禊之地後任知州逐漸辟建成大成殿三楹,環以齋舍,有亭有堂,有軒有圃,間植花木,漸為拜謁遊覽之勝地。

清代至民國,張良洞曾為禹州著名之學堂。

張良,潁川城父(今禹州張得一帶)人,系“漢初三傑”之一,中國歷史上偉大的政治家、謀略家。被後世譽為“謀聖”。

張良的先祖,原為韓國(國都陽翟在今禹州)潁川郡的望門貴族,曾五世為相,其祖父張開地、父親張平均為韓王相國。

西元前230年,強秦崛起,六國衰落,小韓國最終被秦始皇覆滅。張良因周遊列國倖免於難,然而其父張平和二弟均被秦兵所殺。母親也含恨而逝。

作為一個王孫貴族,家破國亡,再也不能過錦衣玉食的日子,心中便埋下了復仇的種子。於是,張良傾其所有尋訪壯士高人,結拜為兄弟,二人謀劃了一個驚天壯舉——刺殺秦始皇!

西元前218年,癸未仲春,秦始皇巡遊天下,經過河南陽武博浪沙(今原陽縣境東南)時,一柄重達120斤(今約合50斤)的鼻敏感大鐵錐從天而降,將秦始皇所乘的車輦砸了個稀巴爛。然而,嬴政皇帝卻逃過了這致命一擊。

呵呵,兩千多年前,我們的國家領導人就知道用車隊迷魂陣和替身了。

然而,博浪沙從此一錐成名。

隨後,始皇帝全國通緝張良,不得已他逃到下邳(今江蘇睢寧),在那裏遇到了恩師黃石公,得到《太公兵法》真傳。最後,張良利用平生所學幫助劉邦打下了天下,建立了西漢王朝。

劉邦曾對群臣說: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裏之外,張良功也。遂封張良三萬戶齊地食邑。然而,張良堅辭不受,只領受了“留侯”的封賜,杜門謝客,不問政事,從赤松子習道家導引之術,雲遊於山水之間。

壯懷生死博浪沙,

鐵錐一擲偏車馬。

蒼天若遂留侯志,

逐鹿中原更幾家!

如今,月牙灘早已被浩淼的潁河湖淹沒了,張良洞也修繕一新。可是,兒時的月牙灘和張良洞卻永遠留在了心間。

哦,我的遙遠的月牙灘!

哦,我的遙遠的張良洞!  


Posted by canturyplant at 11:58Comments(0)搬屋